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想想地理教育:教法自由了,但教材還戴著腳鐐

大學學測結束後,部分媒體報導社會科的關鍵在於地理,標題寫下「地理偏難 考生 『快崩潰了』」,翻翻這次的試題內容,先不論高中生是否崩潰,大約可以推敲出題老師先崩潰了,考題千篇一律、了無新意,這考題難出得很呀。作為一個地理系的學生,最常感嘆的就是國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學的實際內涵之間,那段難以克服的落差,打開學測題本不禁想望天吶喊,我們的地理教育何時才能被真正地解放?

我們的師資培育著重在教育的方法學,大體上晚近師培下的新進教師接受的是較為活化的教育方法,譬如課程設計學從過去的學科中心、教師中心,轉向為學生中心,教師在設計教案時,也要參酌教育心理學家的建議,完整地端詳什麼樣的教學法才最有可能達成教學目的,走進這些新進教師的班上,台上講課、台下打嗑的光景逐漸被活潑的互動教學取代;評量方式也不再只有大量的考卷,增加了製作影片、上台報告、專題研究等等的多元途徑。然而,這些都是教育學者的願景中美好的教育圖像,教育學者無法干涉的是學科的內容,當這些可說是民主化(教師權威逝去)、自由化(學生思想多元)下產生的教育方法學,碰到了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學科內容時,教學方法再活,教學內容並無法與時俱進也是白搭。
國中教科書補充教材。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我們的國中地理教科書,還停留在17世紀以前,大航海時代下的描述學派,地理課本著重在描述各個地方的風俗民情、自然風景,換言之,課本就像是把維基百科寫成課文而已,這種「地理知識」就此深化了大眾認為地理是背科的刻板印象;高中教科書則把時代往後推了一些,進入了20世紀的計量革命,在高一的通論地理加入了自然地理的定性原理、氣候分類的數據標準,人文地理則教了一些區位理論或都市模式的內容,高二的區域地理仍然著重在描述文化和經濟活動。
國高中的地理教育就這樣硬生生地停在20世紀靜止不動,我們的地理教育儼然成為去除當代地理學內涵的「地理學史」,這難道是所謂的國民教育所需具備的素養嗎?地理學在計量革命之後歷經了各種思想與取徑的洗禮,諸如人本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新計量革命、能量取徑等等,大學的地理系所看見的世界,無論是自然或人文,都是十分動態的,各個自然的領域間相互影響,物質、能量在其中流動;人文領域則展現了「人」的活動與情感。相較之下,我們的地理教育中給學生的世界是靜止不動,並且去除人的主體性的世界,更遑論政治因素作用下將東南亞描述為遠不及台灣的落後地區的教材內容。也就是說,在21世紀,台灣國民教育中的地理教育,是失真、守舊而遠遠落後學術趨勢的。
回過頭來看大學學測的地理考題,還在測驗考生新疆的文化與哪個文化區接近、問考生地圖中的半島是什麼土壤組成、甚至考哪個車站在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鐵路上,一國的大學入學考試都能出現這樣的測驗內容,可以顯見台灣的地理教育不只把自己關進了博物館裡,也強拉未來面對的是21世紀中葉的莘莘學子一起躲在20世紀以前,共同恪守那時地理學的小小角落。受新的教育學、新的地理學訓練的地理教師,進入學校裡拿起課本,也只能硬著頭皮教自己壓根兒沒在大學學過的學術舊思想,這樣的地理教育還要怎麼要求學生有國際觀呢?癡人說夢罷了。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