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娟/臺北市立百齡高級中學校長
壹、前言
如果沒有107,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會是怎樣的風貌?

不可否認,臺灣目前的教育已經走到一個困境,中學知識導向、考試引導教學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高等教育正在承受廣設大學及少子化的影響,惡性競爭時有所聞,也無怪乎大家對於年輕人的競爭力以及國家的未來感到憂心忡忡。談論改革太沈重,主因是造成教育種種傾斜怪象之原因盤根錯雜而且由來已久,即便一波波的教育改革似乎仍然無法扭轉劣勢,並且讓人氣餒,無怪乎有「何以愈改愈亂」的疑問。
教育基層單位不會排斥政策,因其制定方向及策略十分重要,不過「由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政策只是外在趨力,「由下而上」的動能才是槓桿原理的關鍵點,更重要的是必須「從內變革」才能釜底抽薪。「內」不但意謂大家對於教育所秉持的「價值與信念」,同時也指的是教育最關鍵的「課程與教學」。我們是不是相信在教導「帶得走的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傳遞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我們是不是相信提供「有選擇性的課程」與「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若是我們因相信而行動,並透過專業的呈現,真的可以成功嗎?
答案可以芬蘭教育改革為例。三十多年前芬蘭的教育同樣受到考試引導教學的箝制,但經過「小規模」的定向、改革的成功,後擴展到全國實施,最終成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典範。北歐離我們太過遙遠、國情也大不同,那麼放眼鄰近的上海、香港及新加坡,即使面對考試升學的壓力,這些地方的教育在這十幾二十年間也致力於課程改革,以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與翻轉「學生學習方式」為主軸,教育的躍進有目共睹。
不同於上海、香港及新加坡,臺灣詭譎的政治體質讓教育改革走來更為崎嶇。103年11月28日教育部頒佈將於「107學年度實施的新課綱」總綱,仔細研究,其理念與精神已經趨向與世界教改接軌,但在實務現場最常聽到的是「我們看不到配套措施」,加上對政策的不信任,導致觀望氛圍濃厚。
但是「面對國家的未來,我們還能再等待嗎?我們還能再遲疑嗎?」這是部份基層教師面對這一波的教學改革發出的另外一種聲音,甚至在新課綱公佈前,分散在臺灣不同角落教師就開始慢慢集結力量,經過社群媒體的串連,引發草根性的教學改革運動,推動如學思達、MAPS、學習共同體等翻轉教學方法(可參考「翻轉教育2.0[1]」。學界看到了這股讓教改露出一線希望曙光的力量,不少專家學者也加入「翻轉」的行列,長期陪伴教師社群或學校。團結合作的力量,無非期待實踐教育改革的理念與理想。
「如何讓教學團隊發揮更大的力量來培育時代所需的人才」一向是考驗學校領導的一大挑戰,如今難能可貴的教師自發力量崛起,若有一個整合系統的介面,將這股教改的點拉成線、再將線織成面,則可增加107課程改革成功機率。此時學校的課程教學領導更成為承上起下的支柱,面對「配套措施不足」及「滾動式修正」的國教改革,學校如何轉化政策、激勵教師、落實理念,更顯得重要。
因為107新課綱在高中階段的變化最大,所以也成全國各高中最重要的課題。依目前的趨勢看來,全國性及區域性的專案計畫都導向107課程,引導學校在執行專案計畫時循序漸進推動107新課綱。臺北市因應12年國教,自100學年度,就定調「髙中課程發展,國中教學設計」為中等學校發展主軸,並成立工作圈,鼓勵學校策略聯盟,同時推動領先計畫,挹注經費補助學校發展課程,一起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這些年來每所高中的課程發展進度不一,其中百齡高中課程發展的起步不算早,但從103學年度以來以系統化的策略,從內致力溝通信念作法、從外引進不同資源,「慢慢」朝向新課綱。本文即以百齡高中課程發展策略與實務為例,期以拋磚引玉,跟大家與107同行。
[1] 「翻轉教育2.0C:\Users\yyy\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Content.IE5\AMOZLUP9\學思達教學」https://sites.google.com/a/dlsh.tc.edu.tw/flipall/home

貳、高中課程發展策略系統
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各年級各學科教學時數表就是「課程」的具體呈現,在此框架下,老師們依據教科書和行事曆安排教學進度,再依個人的教學風格和信念,善盡「傳道、授業、解惑」之責。
邁進21世紀之後,傳統框架和單向傳輸已不足以培養學生面對新時代的能力。此時,發展多元、自主、跨領域及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當然,課程發展不會只是個別教師或單一學科的責任,學校應該對於整體課程發展應有系統性的策略。筆者基於多年來在課程與教學上的經驗、參考不同文獻、向許多課程發展較為成熟的學校學習(如臺北市第一及第二期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學校及新課綱前導學校),勾勒出學校發展課程的六大策略,茲說明如下:
一、 發揮課程教學領導
蔡清田(2005)對於校長領導的課程研究、規劃、設計、實施以及評鑑分別提出五大類具體策略 (1)情境分析策略,(2)願景建構策略,(3)方案設計策略,(4)執行運作策略以及(5)回饋評鑑策略。
但課程教學領導不該只侷限於校長或是其他行政人員,學校也應該建立培養「中層領導」的機制,讓教師在有形無形之間在課程研發及實踐起帶頭作用,並且打破單打獨鬥的慣性,以團隊力量成就課程改革(楊振昇,2003;Crowther, F., Ferguson, M., & Hann, L., 2009) 。
為了發展新課綱,百齡的學校領導以實踐課程教學領導為目標,從擬定校務發展中長期計畫開始,條理說明上位思考及哲思價值,帶領全校教職員確定學校願景,形塑學校文化,確立目標及行動策略。此外,校長於103學年度上下學期以身作則公開授課,以教授完整一課(非一節課)為前提,邀請學科老師共同設計教學,吸引不同學科教師進班觀課。校長公開授課,不僅僅為「共同備課、觀課及議課」鋪陳,同時分享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以行動引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
學校領導也隨時支持鼓勵教師發揮行動力、研究力及團隊力,讓教師角色由課程的傳遞與執行者變成課程的研究與發展者,而目標除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也可達到教師自我實現的理想。
二、成立課程革新組織
黃嘉雄(1999)認為B. J. Caldwell & J. M. Spinks發展的學校行政管理模式The Collaborative School Management Cycle(合作式學校管理循環)不但適用行政改革,也適用於學校課程的發展與革新,此循環包括計畫、準備、實施、評鑑、設定目標界定需求、政策決定。據此,他建議學校應建立兩類課程發展任務組織:一為課程的政策小組,如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另一為課程方案的規劃小組,如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規劃小組。此兩類組織,分工合作參與課程的發展與革新工作。
目前,學校課程發展最高層級的組織即為課程發展委員會,近兩年在臺北市教育局建議下,北市各高中先後成立課程核心小組,主要任務為 (1) 認識新課綱;(2) 解構與重構課程;(3) 討論學校各式課程之模式與實施方式 (開課數、人力與成果等) ;(4) 逐步建立學校課程地圖架構;(5) 擬定學校課程評鑑(自主管理)實質做法;(6) 建議教師所需增能 (104-106) ;(7) 分析及建議相關配套 (場地、設備、教師) ,建議方案提課發會。
百齡除了成立課程核心小組,也特別強調新課綱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性,所以十分看重學科專業學習社群(PLC),讓PLC成為課程發展的基本單位。每學期賦予社群與107新課綱相關的任務,並提供社群開發課程的資源,讓專業增能或對話與發想與課程發展之間關係更為順暢。
除此之外,百齡在發展新課程的過程中,於103學年初為了設計選修課程而成立課程研發小組,當小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研發小組轉型成為課程發展社群,邀請對研發課程有興趣者加入共同學習,此社群在103學年度以高中老師為主要成員,104學年度則有較多的國中老師加入,共同增能學習「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及「專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
百齡高中整體性的課程發展組織,除了上述的課發會、課程核心小組、課程發展社群、學科PLC之外,行政團隊扮演重要角色,而家長團體也是重要的協助力量。
三、建立各式對話平臺
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成員包括校長、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或社區人士等。由此看來,進行改善教育品質的計畫與行動不會只是學校領導的責任,尤其普通高中107新課綱中涵蓋「校訂必修」,強調學校本位與特色的課程發展,必須從社會變遷,地區、學生的特殊需求為課程發展的著力點,來擴大所有利害關係人間的互動與對話。
百齡從多年來善用每學期開學前的備課日以及教學研究會,搭起許多對話機制。在103學年度後,運用不同機制促進相同社群如行政之間、教師之間及職員之間的交流與分享。104學年度開學前的共同備課日其中一個活動─「學生圖像」─就是溝通對話具體行動。當天上午,國高中老師分科以團隊的力量,完成以下的任務:「這個學生將從百齡畢業,除了帶著我們教導的知識之外,我們還希望他/她帶著什麼最重要的能力和品德離開?每個人在便利貼上先寫出五個你所想到的能力和品德(一張一個),時間三分鐘。在大海報上畫出你們的學生圖像進行便條紙歸類,並討論排序,再將歸類及排序結果貼至海報紙上,在圖像左邊貼上能力,在圖像的右邊貼上品德。」活動結束後,行政同仁彙整各科想法及統計結果(附件1),並於開學的教學研究會報告分享,也做為課程發展的參考。
跨社群的對話也相同重要,兩年前開始辦理「與齡有約」促進新生家長對學校的認識;每學期利用學校日讓全校老師和家長說明課程設計與理念;104學年度以學生為主體辦理開放空間研討會(Open Space Technology),也曾邀請家長會、教師會、課發會委員代表、導師代表、學科代表等共同參與「黑暗間的對話」。這些強調互動性的活動不僅是為了課程發展,也促進不同社群的同理,增加團體動能,形塑校園正向文化。
兩年來,交流對話不僅限於正式平台,學科團隊為了學生學習也會私下主動「與行政/校長有約」,共同討論課程設計、學生管理、活動安排等;教師會為了校務發展也會與學校共同研討重要議題、行政效能、解決衝突等。整體而言,校園氛圍更加正向上升。
四、逐步精緻整體課程
新課綱總綱在103學年第一學期末公告(103.11.28),距離實施日期約有三年半的時間。從那時開始,百齡秉持「以終為始」的精神,以落實107新課程為目標,在每個大小會議上密集宣導課綱理念精神,並以「國高中新課綱整體圖像」引導教師思考在新課綱的架構裡,完全中學是否有發展出六年主軸特色的機會與空間。
同時,本校也於104學年度起推動課程核心小組運作,不過核心小組成員仍為少數,為了讓每個老師更加參與新課綱的改革,104學年第二學期採取「全校共同探究107課程」的行動策略,於寒假備課日進行「107新課綱初探」,行政端提供新課綱時數表以及探究學習單(表1),讓每個學科討論與比較新舊課程在時數、員額和課程內涵的差異性。開學之後於教學研究會進行「107新課綱再探」,請教師團隊盤整既有課程(表2),並且思考完全中學邁向新課綱的種種可行性。

表1 新課綱初探討論 新課綱的問題與挑戰
高中部107新課綱初探討論   領域:    學科:
課程類型問題與挑戰因應策略
部定必修
校本必修
部定選修
高中部:邁向107 現行高一多元選修和未來校訂必修以PBL作為實施主軸的討論
國中部:邁向107未來彈性學習中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以PBL做為實施主軸的討論

表2 新課綱再探討論 盤整現行課程表 (以高中為例)
為107課綱盤整現行課程  高中部 _________科
學期部訂課程內容特色教學活動主要
培養能力
延伸特色教學活動?(學期中、寒暑假、課後)主要
評量方式
高一上
高一下
高二上
高二下
高三上
高三下

兩次全校性探究107新課綱的結果經過彙整之後,也成為本校逐步精緻化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而且多數老師認同,在107課程正式實施前,學校整體課程應該逐年改革,才有實驗調整的機會。因此,凝聚共識後,在正式課程上,我們先採「精緻化高中選修課程」機制,並用此經驗「發展國中選修課程」。在非正式課程方面,學校於103-104學年度提供一些「外掛式課程及活動」,如高中大使團、國中小尖兵、社團領袖營、英文菁英班等,但在發展選修的過程,開始嘗試將外掛式課程融入一般課程或是將活動課程化,以減輕行政及教師的負擔。
五、 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許多學者如饒見維(2003)強調教師專業發展對於學生學習重要性。林瑞昌 (2006)主張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策略,這概念與百齡強化學科專業學習社群的主體與功能不謀而合。除了利用教學研究會宣導及探討107新課綱之外,為了協助教師們更加關注新課綱,每學期建議學科PLC與107相關的研討主題。以104學年度第一學期為例,各學科107課綱的準備工作包含:(1) 研讀總綱及各科領綱,參與公聽會;(2) 解讀升學考試試題趨勢;(3) 提升課程發展設計能力;(4) 研討學科/領域課程地圖;(5) 學習專題研究課程法,漸漸開啟跨領域合作→開課;(6) 公開授課入總綱,以學習者為中心共備觀課議課。
其中我們以實踐社群學習模式,擬定「以學習者為中心備課、觀課、議課計畫」,上下學期分別由資深教師及新進教師公開授課,深化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朝課例研究前進。104學年度我們結合「學教翻轉」的理念,鼓勵老師在教學上融入不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探究、思考及發表」的能力,並利用討論工具(如圖1),收集及彙整教師發表對於學教翻轉的看法,所得資料成為課程發展重要資料。
由於課程設計對於多數老師而言頗有挑戰性,學校提供課程與教學系列工作坊,同時引進校外理論專家及實務工作者,以增加老師的能力與信念。103學年度工作坊以高中老師為主要對象,辦理逆向式課程設計以及實作評量等工作坊。104學年度以國中教師為主,研討專案專題課程設計。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形成社群,分享交流,為國高中課程展開新的風貌。
更重要的是,透過專案計畫經費,我們有機會規劃校際參訪及海外學習的機會。許多在課程研發上較為先進的學校都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而連續兩年的海外參訪,更加凸顯「老師走出去」的價值,跨學科組成的參訪團隊,不但透過觀摩學習拓展視野;密集參訪活動以及晚間小組研討也促進跨學科老師對課程發展的認識(請參考附件2 105出國參訪黃金圈討論結果);同時,因為對話與交流增加,無形間提升教師間的同事情誼。
參訪回國之後,老師們針對「學校願景與校園文化」、「課程發展與教師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運作」、「學生學習與校園營造」四個面向提出許多內省與建議。以下為104新加坡參訪教師建議之摘要:
  1. 在學校願景與校園文化上,老師建議在校園中營造落實願景、使命與價值之環境,並期待學校主動就校務願景與總體課程提出簡潔之具體目標與方案,在各領域或各科教學研究會,以及共同備課之社群編組中進行討論與落實。
  2. 在課程發展與教師教學上,老師們看到系統化「課程與活動」的重要性,並且建議以現行各種「主題」鼓勵跨科合作;老師們也看到從國中開設專題研究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的可行性,並且建議部分學科分組教學的必要性。
  3. 在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運作上,老師們從人事時地物一一分析,提供教師和行政許多寶貴的意見。比方說,老師具體建議讓備課日與正式開學日之間空留一段時間,供教師思考與規劃具體做法;另建議各領域、學科的教學研究會或學習社群,在每學年初擇定至少一個年度工作目標,就此目標進行研討交流與計畫。
  4. 在學生學習與校園營造上,我們看到從課程設計來落實品格教育(生活常規、服儀)的機會;我們也必須最佳化有限的資源,美化校園和充實教學空間設備。
出國參訪團隊除了於開學前備課日前分享外,行政同仁將這些建議化為檢核表,為每個建議進行可行性評估及提出對應策略,成為學校發展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
%e5%9c%96%e6%aa%94-%e8%88%87107%e6%96%b0%e8%aa%b2%e7%b6%b1%e3%80%8c%e6%85%a2%e6%85%a2%e3%80%8d%e5%90%8c%e8%a1%8c
六、統整內外不同資源
筆者於100-102學年度曾於教育局中等教育科服務,協助提出及推動國高中職課程與教學競爭型計畫(領先計畫及亮點計畫)。過程中,曾有人提問:「學校課程不就如此嗎?課程發展需要這麼多的經費嗎?」任何在學校領導課程改革者都明白,「沒有資源」當然也可以發展課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資源往往成為「延遲進步」的阻力。當學校有了資源,而且可以統整資源,滿足軟硬體的需求,就更有機會發展創新、動手做、協同的課程。
百齡高中於98學年度獲得教育部高中優質化的經費補助,雖然初期計畫內容由行政主導為主,但優質化方案在六年內漸漸開展不同課程的可行性。104學年度百齡搭上了領先計畫的最後一班列車,適逢新課綱成為各校重點發展,領先計畫的經費成為本校發展選修課程的重要資源。除了領先計畫之外,我們還整合「資訊計畫、智慧校園計畫、永續校園計畫、E化學習經費、家長會資源及外部捐款」等,讓學校資源成為課程發展、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最好的後盾。
筆者認為資源統整不該侷限於「經費」層面,善用校外系統資源也非常重要,比方說提供個學科教師所需之人才庫資源,酷課雲課程教學資源,國高中工作圈所規劃及提供的策略聯盟及學科交流平臺,並且透過參與「設計思考」、「系統思考」等工作坊,為組織引進不同的思考模式,運用不同的思考工具,凸顯「大系統」「小系統」間的關聯性,展現創新的動能。

參、百齡高中課程發展現階段成果
一、課程與教學
(一)高中選修精緻化
高一「校本選修課程」(上下學期各兩個學分)於101學年度開始實施。新課綱於103年年底公佈之後,百齡檢視已實施兩年的選修課程,認為該課程因缺乏學校本位特色,故將「校本課程」更名為「多元選修」,做為校準107課程的第一步。104學年度隨之精緻化多元選修,作法為將學年學分改為學期學分制,上學期增加學生選擇與試探,下學期深化選擇後的學習層次。上下學期課程扣住校本五大關鍵能力,強調學生成果發表,並且結合教師社群力量、非正式課程活動以及外部資源,讓課程可以更加延伸學習效果。
本選修課程為申請領先計畫的主軸之一,實施之後得到外部諮詢訪視專家的肯定:(1) 校本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已具系統思考的雛型,雖然剛起步,但方向與目標掌握明確,只要策略得當,應有所成。(2) 教師專業發展分為校級與學科兩段,學校領導方向,帶領教師共同參與,激發共識與共行。(3)學生學習活動多元豐富,並能與學校發展目標呼應。(4) 能以關鍵能力著手整合系列非正式課程,對課程規劃有助益。(5)各子計畫皆有成立專業學習社群來支持課程與教學的進行。(6) 能將課程評鑑結合校務評鑑,有助於發揮整合效益。(7) 除學習課程之外,並利用寒暑假開設培育校園大使相關課,亦能結合校外資源,深化學習效果。(8) 研習能夠聚焦在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學習評量。
除此之外,我們更加感動的是教授們除了肯定開課老師的付出,更對於「受訪學生」的讚賞,「百齡學生很有思考力、會表述、有見地。」學生感激學校給予各式學習平臺:「在百齡、只要願意,就有機會。」並且期待選修課可以延伸到高二。當然,教授們對於課程發展也提出建議,「目前選修以學科專業為本,如何以學生本位出發,讓高一選修往上延伸,更加系統也成為大家的期待。
(二)國中選修邁步走
本校為完全中學,為了在新課綱中尋找貫穿六年校本課程的模式,在多次宣導與對話後,開始拋出以「專案專題課程」來微調國中彈性學習時數,並且在未來成為國高中選修課程的主軸。105年3月16日課發會上,行政端提出國中104彈性時數到109彈性課程轉化的進程表,清楚呈現國中課程逐年改革的架構,當天會議通過105學年度開始在國七實施專案專題選修課(與聯課活動結合,每隔週連上兩節課)。105年4月6日教務處進一步辦理專案專題課程說明會,並於會中提出課程設計三個相關配套:(1)依據教師需求辦理校外參訪;(2) 開設課程設計系列工作坊;(3))安排校長「與學科有約」,逐科了解老師的想法與需求。
在校外參訪上,老師們有機會到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觀摩國八學生專題研究動態發表,我們對於學生選擇的專題素材感到新鮮;看到學生發表時展現的儀態和口條,提升我們對於國中生進行專案研究的信心;而現場家長們共同分享孩子的成就,不吝給予感性的讚美和理性的回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親師生共同耕耘專題研究的努力。
百齡專案專題課程設計工作坊在5月到6月間共辦理四次,每次一個半小時,內容如下:(1) 展開百齡亮點課程:專案專題黃金圈 +專題課程範本研討;(2) 課程設計基礎篇: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 PBL表單工具;(3)課程設計實作篇:實作評量的評分機制 + Rubrics;(4)串起百齡亮點課程:專案專題系統化及百齡國中課程地圖 。參與的教師約有25人,來自於各學科。工作坊屬產出式,部分的課程計畫成為國七的選修課。
(三)學教翻轉展新意
筆者認為,國教改革除了解構及重構課程組織之外,課堂上的學習和教學也必須鬆動及調整,並且將焦點從「教師教」轉到「學生學」。如此典範轉移並非「老師不教」,反而是更加考驗教師的教學設計。據此,百齡推動「學教翻轉」,這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可以是「高科技導向」也可能是「低科技導向」。
新興科技愈是快速進步,教學及學習工具就愈趨友善及便利,讓「翻轉教育、翻轉教學、翻轉教室」成為教學改革的火紅運動,尤其2013年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s)崛起後(教育部電子報,2013),「超越實體、國界的學習模式」以及「開放教育資源的觀念」已經得到普遍的關注與認同。自103年起,百齡教師在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下,自發成立跨領域的「行動學習社群」,這群老師努力學習利用科技備課、教學與分享,實施以來獲得不少正向的回饋,成為百齡推動「智慧學習」的先行者。
誠然如此,有鑑於目前校園的科技環境尚未成熟,教學軟硬體往往未能順利支援教學,有些教師在「學教翻轉」上則採取「低科技」的策略。他們將過去教師講授的素材轉化為學習單、準備關鍵問題、利用海報紙、便條紙,讓學生在課堂上小組討論、發表與分享。
有無融入科技並非關鍵,重點是在學教翻轉的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喚醒,老師獲得嶄新的成就感,學習呈現新風貌。
二、文化與氛圍
(一)共同語彙漸凝聚
推動12年國教與發展新課程需要有共同的語彙:
「學校願景與核心理念」。
「成就每一個孩子」。
「自發、互動、共好」。
「課程發展、教學設計、實作評量」。
「部定必修、多元選修、加深加廣、校訂必修、彈性學習、團體活動」。
「課程地圖、學習地圖」。
「自主學習、行動學習、智慧學習」。
「共同備課、觀課、議課」。
「活動課程化」。
在過去兩年內,這些字彙出現於大大小小的會議中,教師們初期被動接受這些訊息,進而從這些語彙中漸漸感受到新課綱的具體架構;態度也從「離我遙遠」漸漸改變到「一起關心」。
(二)對話交流拓新局
「課程發展促進了教師間的交流對話」多位同仁告訴我。
由於本校於近兩年來辦理許多主題對話、校外參訪等活動,促進老師們之間的交流,跨科合作也慢慢形成,英文科和音樂科於104學年度合作轉型高二英文話劇便是成功的例子。
百齡高中高二的「英文話劇比賽」行之有年,這活動屬於英文科課程的一環,也是展現教學成果的機會。過去幾年英文話劇經過滾動式的微調,但基本不脫「競賽」的精神。以往常見的場景為,高二例行的英文話劇比賽宣佈名次後,8個班級「幾家歡樂幾家愁」,校內擔任評審的老師承受無比的壓力,班級受競爭帶來的得失心影響,比賽後餘波盪漾,4位授課老師還必須對不同的任教班級進行輔導。傳統上,班級競賽是凝聚學生向心力的絕佳機會,但是一場活動辦下來,師生的挫折大於成就。
英文科和音樂科老師在新加坡參訪時開始討論英文話劇這個活動的核心價值與意義,並思考如何變革這個課程活動。透過教師團隊的合作,105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英文話劇在104學年度做了一個勇敢與創新的嘗試,高二的學生為學校締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紀錄:8個班級以合作接力的方式完成表演一齣音樂劇。活動結束,在場所有的觀眾給予最熱烈的掌聲,全部的學生共享榮耀,指導的老師留下感動的眼淚。
翻轉競爭,求合作」成為思考主軸,思考引發對話,對話帶出行動策略。雖然英文話劇「協同合作模式」只是跨科合作初體驗,但是引發許多正向迴響,並且激勵更多教師跨科合作的機會。
(三)分享成果說故事
「哇!老師您設計的課程成果發表真是精采!」A師讚嘆。「所有的成就都歸功於學生的努力。」B師回應。A師轉述這段對話,並且分享他的看法:「我們的老師愈來愈勇於分享,也愈來愈會欣賞學生了。」
的確,過去兩年我們在致力於課程改革的同時,也透過不同機制讓學生在學術舞台上有所表現,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同時增加老師對學生的信心。我們發現,老師們漸漸轉變不是只要「教得好、教得完」的想法,轉而同時關注學生是否「學得到、學得好」。課堂的成果發表正是讓學生透過口語、文字、影像等媒介展現所學,也是呈現老師引導(facilitate)的成效。學生表現得好,老師絕對有功勞,只是老師除了變得更大方分享外,也變得更加謙卑。
我們也發現百齡老師分享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多元化,如學校網頁上的影音故事、臉書上呈現的學習風景、布告欄上的學生學習作品、老師報告參訪學習之旅。而在教學之餘,願意整理資料彙整行動研究的老師比例逐年上升,行動研究展現專業、分享成果,是百齡另一類說故事的模式。

肆、困難與挑戰
許多成功教育改革從課程面著手,規劃適性選修、分組選修、特選課程甚至到「一生一課表」,提升學生自主選擇機會及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為國家培育未來人才,芬蘭如此、上海如此、北京如此、新加坡亦然,臺灣107新課綱亦可窺一二。所以筆者常常與同仁分享,落實新課綱並非僅是完成政策任務,而是為了「國家的未來,教育的理想」,這樣的信念是支持百齡課程改革的力量之一。
猶記得105 年4月份百齡接受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諮詢輔導團隊訪視,教授們根據課堂觀察及師生訪談,歸納我們自己都沒想到的課程經營策略:「共、慢、陪、創、賞」,並且對此「大大按讚!」
「共、慢、陪、創、賞」的確不是設定好的策略,當外在環境尚未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理想境界時,「邀請共行、放慢腳步、陪伴支持、創造機會、欣賞成就」不但成為外顯策略背後的內在價值選擇,同時也凸顯實務現場因許多主客觀限制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如「缺乏配套」、「員額不足」或是「資源不夠」,又比方說「信念不同」、「慣性牽制」、「等待觀望」等等,這些都是讓學校課程發展「快」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舉例說明,雖然學校願景經過許多說明或討論,但未必獲得全體共識,主要是因為理想中學校企圖「掙脫升學績效的箝制」,培育終生學習、自主學習的學生;另一方面仍考量現實層面,「實施應試教育的模式」,期望學術表現上讓利害關係人認同。由於兩者之間存在矛盾衝突,所以願景與使命容易流於口號。尤其當學生升學表現不如人意時,質疑與不安升高,很容易成為課程發展的阻力。
再舉一例,雖然百齡高中課程改革獲得校內外肯定,但教務處在規劃新學年的開課人選仍遇到困難,多數教師們認同開設多元選修提供適性選擇,讓學生學習承擔責任,也讓老師跳脫教科書的綑綁,發揮教學設計的功力。然而,為了落實理念及目標,老師的負擔重了、累了,行政在制度面的人力、經費與空間提供的支持有限,形成教務主任懇求教師開課的窘困,實然也是非戰之罪。
總之,推動課程改革,很多事情需要時間蘊釀,很多安排需要溝通協調,原本就無法速成。加上完中一校兩制的設計,大量消耗行政團隊的能量,能在各種錯綜複雜的業務中釐清課程發展的目標、確定方向,「慢慢前進」也是沒有選擇中最好的選擇。

伍、未來展望
然而,轉眼間,距離新課綱實施日期只剩下兩學年,但所有規劃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原先的「慢行」也必須加速步伐來完成以下所有工作:
  1. 6學分多元選修課程開課規劃
  2. 4-8學分校訂必修之規劃與開設
  3. 彈性學習與團體活動的規劃
  4. 107之後各年級學科時數規劃
  5.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之規劃與落實
  6. 輔導課是否開課?如何開?
  7. 課程諮詢輔導教師之人員規劃、進行方式
  8. 其他有關新課綱落實的重要事項

回顧過去兩年課程改革的歷程,基本上百齡做了「翻土、播種、施肥、育苗」的工作。期待如此穩紮穩打豐富課程發展的土壤,建立穩固的基礎,讓後續所有工作得以開花結果。
當然,以系統觀來看,百齡絕對不會單打獨鬥。我們將善用臺北市高中課程與教學工作圈提供的資源,與友校成立策略聯盟,共同邁向107新課綱。

參考文獻
林瑞昌 (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
教育部電子報,(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掀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浪潮。資訊及科技教育司,550期。取自於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topical&print_sn=767&print_num=550
黃嘉雄 (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現代教育論壇專輯─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與設計 (頁 41-49),台北。
楊振昇 (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八輯,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蔡清田 (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饒見維 (2003)。教師專業發展: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Crowther, F., Ferguson, M., & Hann, L. (2009). Developing teacher leaders: How teacher leadership enhances school success. Corwin Press.


附件1 百齡高中1040828備課研習日學生圖像產出統計表
品德能力
序號項目票數百分比項目票數百分比
1.自律5915.36%溝通6115.17%
2.同理心5414.06%解決事情10225.37%
3.誠信5013.02%閱讀225.47%
4.尊重369.38%思考5714.18%
5.負責359.11%藝術51.24%
6.禮貌246.25%自愛愛人4210.45%
7.感恩184.69%自學327.96%
8.積極164.17%創造力215.22%
9.友愛143.65%國際觀81.99%
10.謙遜133.39%合作327.96%
11.人際合作112.86%資訊174.23%
12.服務112.86%理財30.75%
13.熱忱112.86%
14.孝順71.82%
15.勇氣71.82%
16.公德心51.30%
17.自信心51.30%
18.思辯41.04%
19.創新41.04%
總計384100%總計402100%


附件2 105.06.15-17 百齡萬芳高中上海杭州參訪團 小組討論與反思彙整表
第一部分 為什麼受訪學校要進行課程改革? (WHY 找出核心價值)
以學生為主
(自主學習 個別需求)
自主自覺自主終身學習之能力
生 自主自覺 符合興趣學生自主學習會學(從學會到會學)
終生學習
教孩子學會如何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自己負責 自主學習
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具備未來的能力 (華東 卓然獨立 …)人的價值 天賦自由 智慧
選擇 規劃 為選擇負責自我選擇負責承擔
人生會選擇學生自主選擇志向不狹小
師生一起成長老師有更大發揮空間師 彼此尊重 信任
全人教育(值日週)重學不重教提升學習動機
在制度的框架下
仍有自己的彈性
反思能力 培養良好公民
第二部分 課程改革後看到的成果是什麼? (WHAT 分享所見成果)
教師共同備課
共同發展教材
自然而然發展
成立共備社群共同備課增進教師專業知能
挽回學生的學習課程減課學習的課程對於文化的傳承
開發多元選修課程開設選修課程主題式選修、暑輔課輔多元化(高一可嘗試探作)
多元課程多元適性課程鼓勵教師設計好的開課課程提供學生選擇課程的機會
模組課程設計打破班級的限制
選擇適合的時段及教材內容讓班級選修
教師提早準備課程內容
端出學生喜愛的菜色
課程重新編排順序,依學生的心智成熟度稍微調整解構原課程編排
依時間序重編
把舞臺還給學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
適當安排作業
讓學生先溫習,提供問題,再利用課程給予澄清跟建構觀念
設計課前預習的機制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學生必須先養成預習的習慣 (學習單 網路)
增加師生互動 自編教材適度在課程中加一點亮點:做實驗 小組競賽 參訪活動 增加學生實作 體驗經驗活動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闖關 桌遊)
避免單向傳輸
減少講述 讓學生多討論
分享 發表
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分組合作學習
肯定學生學習成果
並提供發表機會
進而激發學習的續航力
專題式課程如小論文
科展模式 訓練獨立思考
搜尋資料 深入研究
有產出並能口頭發表
每個孩子做小專題
並在學校發表優良作品
制定清楚明確的評量內容提供學生學習諮詢
並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
午休開放 讓午休彈性化
自主學習時間(約談)
社團練習
信任學生自主讓學生有安排時間的權利讓學生自我學習 終身學習
空白課程
供學生自主規劃服務學習
提供多元營隊
藉由大學資源增強其學習的深度 廣度
教室外有專屬班主任期許及團體照
增加授課時數
縮短修課時間
鼓勵孩子每學期做一份綜合歷程學習報告三年課程規劃
(輔導方面)生涯
第三部分 面對課改,學校如何因應? (HOW 找出策略 行政層面)
行政要和老師合作,同步,當老師的後盾,讓老師有動力去推動教學翻轉行政充實軟硬體設備行政調整每節授課時間為40分鐘,維持學生學習專注力
行政鼓勵老師廣開選修課行政引進校外專業、大學師資開課和講座行政舉辦校際營隊,利用校外資源(大學教授、校長)增加深度、廣度,並啟發其終身學習的態度
行政鼓勵教師形成專業社群共同備課,安排共同時間行政申請專案計畫,讓老師有更多資源以創新教學行政開放某些時段彈性運用,增進師生互動或自主學習
行政要排選課說明會行政支持教師上課所需的教學資源行政開放/設計選修課程,安排排課、場地
行政輔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向,配合生涯規劃服務學習面向,行政可協助瞭解服務的意義,融入課程,多鼓勵,讓學生開始引導在減少學習課程方面,行政應凝聚執行共識,增加對開的課程,協助課程安排教學
增加實作/操作的課程,行政應支援場地、器材學校文化傳承方面,行政應確立和達成學校特色共識,強調境教行政安排鐘聲的交換,營造學習氣氛
行政可考慮電子課表,點名,刷卡系統購置行政可嘗試各年級「輔導課」採自主選修
(打破班級存在)
第三部分 面對課改,學校如何因應? (HOW 找出策略 教師層面)
教師根據現有興趣專長,發展並設計課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的多元樣貌教師跨科合作開設選修課教師改變授課方式,以提昇學生學習意願
教師資訊融入教學教師提供學習、生涯諮詢教師開發特色課程供學生選擇
教師培養學生能自行閱讀教材內容,藉由學習單和作業,以利學生自我學習教師配合科技iPad融入教學單元設計,經由同學討論澄清概念,加強學習效能教師自發形成教師專業社群,共同備課
教師設計教案,結合新聞、時事為單元主題或問題,給與學生任務,讓學生蒐集資訊,設計教學活動,給予學生鷹架、創意思考的方法,讓學生討論,腦力激盪,做出成品並發表教師設計學習單讓學生完成,以培養事先預習的習慣。上課時,老師讓學生小組討論發表,提供發表平臺或機會教師確定課程方向
教師重新篩選課程內容,
調整重點及順序
服務學習面向,教師可協助
瞭解服務的意義,融入課程,多鼓勵,讓學生開始引導
教師準備選修課,提供課程相關專長
教師把上課的單元內容訂出評量方式,並明確告知學生教師可重組/自編教材,減少學習課程內容為增加實作/操作的課程內容,設計相關課程和教材
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
避免學生疲勞
教師設計課程(符合學生需要及評量標準)學校文化傳承方面,
教師可依特色設計課程、
環境佈置
教師應自編適合多面向學生的教材,以符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老師須終身學習、與時精進教師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能尊重學生的選擇權
第三部分 面對課改,學校如何因應? (HOW 找出策略 學生層面)
學生應培養課前複習及廣泛閱讀習慣,為自己奠下未來深入探究的機會,並為自己負責學生應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未來規劃目標,進行三年課程規劃學習學生應自主參與學習
建議學生多參與校內外營隊活動,增進自我了解,並蒐集相關資訊,以利選擇學生透過小論文的製作發表,增強同儕合作及閱讀、整理、分析能力學生主動自發學習
學生單元學習成果經過發表之後得到成就感及肯定,強化自主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覺並了解自己學習的興趣,趣味來源,有成就感的源頭學生遵守上課秩序及規範,配合老師課程安排
學生培養自學能力、主動探究的精神學生瞭解興趣、做出選擇服務學習面向方面,學生可領導、示範、分享
學生提出想要的課程,減少學習課程在增加實作/操作的課程方面,學生可提出興趣的課程學生能多少嘗試每一件事,找自己的學習方向
學生以學校特色為榮,樂意參與,有利學校文化傳承學生能夠產生三年素質報告計畫學生能每學期檢核自我學習成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