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當自己想要改變的時候,翻轉才會成為可能!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臺中市立日南國民中學教務主任王偉忠、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學習輔導小組國中組兼任輔導員

當自己想要改變的時候,翻轉才會成為可能!

每次跟學生談到自己成為教師的原因,總會開玩笑的對他們說:「我現在來當老師,真是報應來著!因為當年我曾經對老師做過的事情,例如:上課睡覺啊!頂嘴啊!作弊啊!上課看漫畫啊!……這些亂七八糟、不想上課的情節,現在一一的從你們身上顯現出來,然後「回報」在我的身上。」就是知道學生不好教、老師難為,所以「老師」這個職業選項從來不在自己的規劃當中。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生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陰錯陽差,離開校園的第二份工作就是當代理老師,那一年剛好是國中基測的第一屆,我被安排為國三的後母班導師。也許是初任教師的憨勁,沒想太多就帶完了一屆國三生。當時我應該是邊當老師,也邊學著怎麼當老師的吧!第一年當老師的過程雖然跌跌撞撞,但與學生的互動經驗很美好。尤其收到學生卡片時,字裡行間滿是學習和相處的回饋。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老師不是「業障」,而是一種「福報」。


當老師之前的工作是教育局輔導員,以追蹤、輔導中輟學生為主要任務。因為有輔導諮商的背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會應用相關的輔導知能跟學生建立關係、打成一片。這層關係的經營,會讓學生願意專心聽課、不放棄學習。同時,深知投其所好是建立關係與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自己接觸了線上遊戲、動漫與流行音樂,這些都變成了我上課對話或教案的媒材。就這樣,我盡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講述功力很強的老師。儘管自己很努力在班級營造可以輕鬆、快樂學習的氛圍,但我觀察並非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在課程當中。即使再怎麼賣力的說學逗唱、投其所好,不斷將生活經驗放進來,偶而還是會有一兩個學生「不支倒地」!尤其是一些學業低成就、閱讀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而中輟復學生更是一開始倒頭就睡。睡眠的渲染力很強,當它蔓延開來時會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心中開始產生疑惑:「接下來的教學生涯都會是這樣的嗎?」、「難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這種情況?」

所以在99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上課,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自己講述,但遇到適合的單元時,我會希望學生自己找資料完成學習單,然後每個人上台報告。當時,我的想法很單純:「學習不只是老師的事,學生也該參與其中,而且透過報告可以練習表達能力。」第一次改變教學的結果發現,雖然大多學生的報告是零零落落的,但也都被逼著上台發表自己找到的資料。而且當時我將學生報告錄影下來,剪輯幾位學生報告得很棒的片段,在之後的課程播放給同學觀摩學習。學生看到自己出現在布幕上的感覺,雖然尷尬但也覺得有趣、光榮。這時我體會到,一點點的改變,就會有一點點不一樣的效果。

然而,存在我心中的疑惑還是沒有一個具體的解答。直到大約二年多前在靜宜大學進修第二專長時,有兩門課的老師同時提到了佐藤學教授的著作,「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這本書。以小組讀書會的方式閱讀,並在課堂當中進行討論分享。這本書的內容終於為我多年來的疑惑找到了可能的出口。我喜歡的部分和其他人的感受可能不太一樣,很多人喜歡的章節多在教學現場的實務作法,希望借鏡成功的經驗,可以立即用在教學上。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反而是第一章,佐藤學教授從社會、經濟、文化等結構性的特徵切入,提出了很多教學需要改變的理由,而這些才是支撐我想要改變的動力。從那時候起,開始用自己對「學習共同體」的理解,進行在教學上的改變與試驗!談了很多自己當老師和教學的經驗,無非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深刻的體會:「當自己想要改變的時候,翻轉才會成為可能!」
改變成真,契機的到來!

有別於以往主管機關辦理教師研習的模式,這兩年的翻轉教育研習,很多是由下而上老師自發性想要改變、追求增能的研習,與其說是研習,不如說是一種信念的聚會。我雖然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但常常透過網路與相關平台瞭解不同翻轉教育的訊息。我覺得「翻轉教育」強調的並非教學方法、教材、教案的研發,而是一種教育哲學的信念。與其追求不同的翻轉教學方法,不如問問自己為何應該改變?

教育主管機關或師培機構注意到了這股翻轉的趨勢,開始以試辦的方式在國中小推動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室教學的春天-分組合作學習工作坊」-102學年度成了我首次接觸到的官方研習。當年因為擔任社會領域召集人,被教務處委託承接這一整年的活動,基於同事情誼,必須相挺、互相支持,所以硬著頭皮接下來了。參加了兩天初階研習後,正式擺脫了過去一年土法煉鋼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並獲得了兩個重要的資產。第一,自己更加確認了必須改變的理由。第二,有了立即可以應用在教學現場的方法。回到學校之後,我將研習所得到的資訊跟其他社會領域的夥伴分享。很幸運地,我找到了有四個夥伴願意支持,配合計畫中需要進行的前後測,並繳交學生的學習分析報告。其他沒有參加的夥伴也非常捧場,個個都願意開放教室、公開觀課。並參與專家到校的諮詢講座和議課!當領召的這一年,又有了第二個深刻的體會:「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遠。」感激日南國中社會領域的夥伴們!
教學現場的實務分享:「分組合作學習-123秘訣」

因為脫離學生時代太久,已經寫不出符合學術規範的文章,僅能就自己這幾年在課堂上的經驗分享給大家。為了方便說明,就稱為「分組合作學習:123的秘訣」-「一關、二梗、三等待」

一關。指的是與學生建立關係。這是班級經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關係建立得不好,想要發揮分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無非是緣木求魚。這幾年來自己被安排的授課班級,全部都是三年級才接觸到新班級。因此,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和學生建立關係、培養默契。所幸自己在輔導工作上的經驗幫了大忙,讓自己大多在第二次段考之後,就能讓學生開始進入分組合作學習的狀態。關係建立的秘訣在於,將傾聽、同理、大量的正向肯定用在與學生的互動當中,且不限於只在課堂上。所以我會準時下課,然後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跟學生互動,尤其是課堂上有特殊情況的學生,特殊情況包括表現好的、精神不佳的等。如此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也讓學生慢慢習慣和老師對話。雖然會佔去自己的休息時間,但這項在班級經營上的投資是值得的。

二梗。指的是「有趣梗」和「對話梗」。「有趣梗」泛指可以引起學生注意的教學媒材,我最擅長使用的就是影片素材,除了從Youtube上搜尋之外,我也會從電影、偶像劇、商業廣告或非營利廣告的影片中,去剪接所需要呈現在課堂上片段。這時基本的資訊能力就顯得重要了,還好當代各類資訊軟體蓬勃發展,網路上隨手可得免費與共享軟體,還有很多軟體教學的說明或影片,讓自己省了很多摸索的時間。「對話梗」是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與對話的設計,事先設計好的可以用文字敘述放在學習單呈現。對老師而言,最有挑戰的是在教學現場中,得立即回應學生的部分。此時,對話的方式與內容除了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外,也需能讓學生有深度或廣度的思考。否則,對話會流於形式或者變成課堂上的聊天。以下提供一些可以進行的對話參考:
(一)     提問與對話方式:
1.  「請問你看到了什麼?」
2.  「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3.  「你的答案不錯,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二)     當學生沈默時,
1.  「讓你想一下,等一下讓你補答。」
2.  「同組的伙伴可以幫忙,給你10秒鐘跟同學討論後回答。」
關鍵在於:讓學生與自己的對話可以繼續,即使學生答錯也不急於否定,而是讓他可以放心的說出自己想的。而能夠增強動機與培養表達習慣的秘訣是:有答就加分,答對多加分。

三等待。指的是改變需要時間,不能過於心急。有些開始嘗試改變的老師,往往會受到過去師培教育的養成以及固定的教學習慣之影響,會有許多面對改變的擔心。所以我才會將「等待」這個概念放進來談。其實學生跟我們一樣,早已習慣了一種教法。當面對改變的時候,學生同樣的也會擔心。與其師生一起擔心很多事情,老師不如主動一些,坦白的跟學生溝通,自己想要改變的原因,並希望得到學生的理解與協助,一起來試試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開誠布公、自我揭露也是與學生互動時很好的策略。所以當老師要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得練習等待三件事情的發生:第一,等待學生準備好應對上課方式的改變,其次,等待與學生對話的機會,最後,等待學習成效的萌芽。

常在研習現場被問到擔任教師的初衷為何?「莫忘初衷」每每成為老師彼此互相勉勵的最佳用詞。實施分組合作學習這幾年來,對我來說,好像找回了這個部分。看到學生因為有互動重新燃起對學習的興趣,睡覺的情況越來越少,願意參與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就發現分組合作學習是促成人際互動好方法。另一方面,分組合作學習提供了不同的機會與方法,尤其是少數學業低成就的學生,因為多元的學習與評量方式,可以得到較高的評價,從中獲得自信。我想,這些才是教育的本質,讓每個人的天賦得以發揮、在課堂上彰顯出來。接下來的104學年度,即使不再是深耕學校,我想,我仍會持續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醒自己要檢視教學設計與實施情況,並希望繼續和校內社會領域伙伴進行專業對話,讓更多的學生可以不再從學習中逃走,培養能夠帶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