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嚴格的說,這封信的對象最主要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以及由大學校長所組成的招生聯合委員會,也希望引起共鳴,讓關心此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開啟理性對話的可能性,讓目前各執己見並呈現發散的多方案,有機會聚焦收斂成為共識,並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能共同承諾,以12年國教新課綱的願景理念及培育未來等待人才的前提下,建構新的考招方案。
困境
以目前的99課綱下的高中教育及大學多元入學招生方案來看,全國高中都面臨許多共同的困境:
1、學習同樣的內容:所有的高中生在同一套課綱與考試科目下,非志願的修習同樣的學科、學分與內容,即使高二開始分組,也是三種套餐的單向式課程與教學,是一種以升學、考試、學校、老師為中心的課程觀,難以回應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適性理念。
2、每週修習的科目數過多:高一將近18科,高二也將近14科,不僅考試與作業的數量過於龐雜,亦造成學科知識以片斷零碎的帶狀方式累積,不利於高中學生心智年齡的學習發展。
3、大考的科目數過多:受限於學測10個學科考試的進度與內容的壓力,多數教師必須以教完進度優先於把學生教懂與教會。長期以應付考試為目標的教學,造成多元且具差異化的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也可能無法培養理解學習的方法,更多人養成的學習慣性是不考試或考完試就無心學習,也不再學習。
4、高三下學期不學習:近年來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甄選入學招生名額比例日增,造成高中學校現場的許多亂象,最嚴重的是高三下學期,越來越高比例的學生,因為準備個人申請與提早大學入學上榜,而發生學習怠惰與互相干擾的現象,造成學校整體學習效能下降的校園亂象,呼籲讓高中生能完整學習的考招制度改革聲浪越來越大。
5、考招連動高中教學現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各項管道之意義、名額比例、時程安排、評比方式、相關費用等等,透過量變而產生質變,對高中學校現場的負面影響也正在擴大。
結論:12年國教與107新課綱提供一個學校轉型與教育改革的機會,透過具體而前瞻的完整配套措施,我們有可能共創臺灣高中教育的未來願景。重點是槓桿點何在?哪些人可以啟動、統籌、時間控管、進度掌握、跨司署協作、引發行動?
危機就是轉機
從高中校長的角色出發,對於這一波的教育改革,期望能真正定位在課程與教學的翻轉,用平面座標的概念來解釋:學校的課程發展與教學學習這兩條軸線相交的軸心,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以大學考試招生的升學為中心,未來,這一波新課綱的實施,是有機會把這兩條不同向度的軸線中心點轉移到另外一個重點,一個以培育未來人才為目標,學習者中心的點。換言之,高中學校存在的意義也將從為大學儲備人才的教育,轉為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的教育,而大學升學的結果只是人才培育機制中的一個必然會發生的歷程。
從107新課綱的理念出發,當學校的課程發展與教師教學能以學習者為中心,學校的課程地圖設計,除了保證課綱中必修科目的基礎學力之外,也必須透過必修課程的分層分級與選修科目的開課設計,真實的回應學生個別化與差異化學習的需求,故對於高中學生學習完整的定義會重新改觀,然而大學如何透過考試與招生的革新,支持高中以人才培育為目標的課程改革,將是這一次課綱變動而翻轉高中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變因。
107新課綱總綱係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學校課程發展將特別強調學生應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而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在此理想前提下,配合總綱中普通型高中課程類別、領域/科目及學分數、授課年段與學分配置表為基礎,模擬107學年度入學之後的高中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圖像,希望從新課綱核心價值的學校立場出發,為實踐新舊課綱銜接與轉化作前導試行的課程準備計畫,因此全國每一所高級中等學校面對的極大考驗,我們即將大跨步改革學校現場的課程架構,需要的不只是專業的反思與勇氣,更重要的是來自教育主管機關及大學端招生制度一整個系統的支持與帶領。
從大學考招連動的角度切入教育改革系統
當高中逐步打破固定的班級課表及學習範式,朝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想操作,這是一種翻轉學習權力的概念,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學校開課模式,轉換成為回應學生差異化與適性化的課程選擇模組,學生有機會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那麼新課綱所昭揭的自主學習才有機會扎根成為校園學習基因,當高中的學習樣態有可能產生根本的變化,大學的考試與招生怎麼還能以微調的心態,回應這一場劇變?
大考中心與大學招聯會的說法看起來總是安全又有道理,但仔細思索,卻是感受不到聆聽與對話的誠意,才會發生原本有甲、乙、丙、丁四個由各界代表爭論多時後所擬出的四個方案送進招聯會審議後,得到的回應竟是由招聯會以微調現行方案的方式,再送出戊、己兩案而成為六案的長程考招設計。
一個重要的議題長期處於發散的討論狀態,就是需要握有決策權力者能從發散的訊息中,找出為什麼要改變的核心價值與如何做改變的策略原則,從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原理來看,這個階段係如圖一所示的雙菱形機制的第一個菱形收斂階段。但是,很顯然的,招聯會錯過了這個時機,當高中端急迫等待新的考招制度,以便一鼓作氣朝新課綱的課程發展推進,但大學端顯然並不認為需要把高中現場的教育改革責任加諸於招聯會,於是更發散的推出兩個完全沒有對焦這一波高中教學現場可能改變的考招新制度,我相信高中現場致力於新課綱推動的教師們同樣感到遺憾。
我想試著從新課綱前導學校的模擬經驗與課程規劃出發,帶領大家想像未來新課綱實施之後的高中學習方式。
想像學生經過高一階段大量的必修課程與四門選修課程的探索,也掌握了每週有三小時的自主學習時間。到了高一下學期也就是每年五月份,學校將預先排好高二與高三任課教師與科目對應開課的課程表,供升高二高三的學生進行線上選課機制,部份必修課程仍然可以維持按照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或是教材分量不同而進行分層或分級跑班選修的設計,另外也配合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形成多元但層次級別分明的學校本位課程系統,學生可以作自己學習的主人,透過課程諮詢教師與輔導老師的引導建議,主動選擇符應未來升學的大學學群相關連的課程模組,進而培養積極學習的態度。
因為每一個學生的修課與學習成效有個別化的進度,因此學習是否完整,可以從學生累積的五學期或六學期成績單的學習檔案中,獲得清楚的脈絡,而這些動態與個別化的學習歷程檔案,也將成為各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招生作業的專家們非常重要的評估資料。尤其高三階段上下學期加總起來有近32學分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一個越重視學生學習適性化的學校,就越可能開放更高比例的學生自主進行課程選修的權力,孩子們修課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對這個科目領域的喜愛與努力程度,而不完全是為了入大學的考試,若然,這個國家到底應該提供一個麼樣的考招制度,讓這樣的學習風景有可能發生?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節奏、速度、興趣、生涯規劃持續努力?
我必須承認目前全國所有的高中學校現場,對於107高中新課綱的解讀與因應,有各自的理解與速度,本文所草擬的高中教育新想像,是否真能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開展我國高中學校教育新圖像,尚待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學入學的考招制度調整或改革勢必對於新課綱的實施要有所積極回應。
以107新課綱的高中社會領域為例,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這三個科目都是必修六學分,無法在領綱中涵蓋目前所有的知識量情況下,大膽推估未來社會領域的必修課程編排將走向專題化,而自然領域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必修更是只有剩下2學分,若自然領域必修的另外4學分以自然科學概論的形式編寫領綱,將更能呼應未來培育具備系統觀人才的課程理念。當高一高二的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走向以方法論、專題式、系統觀的課程編寫與教學典範轉移,則原來大學學測的考試模式與如何應用,一定要進行修正。
建議從110學年度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考招應該以支持新課綱理念並協助課程教學之典範轉移為目標,並以12年國教揭櫫之適性揚才作為大學取才的最高原則。理想的考招制度能系統性的連結新課綱所強調的素養能力導向的課程,回應21世紀人才培育的關鍵指標,所以考與招需要放在人才培育與高中教育的大系統中,成為其中一個關鍵的槓桿點。具體做法是最困難的決定,要仰賴大學端與高中端透過不斷的對話產生策略,這的確需要放棄過去招聯會的會議慣性,更需要主其事者的卓越智慧與前瞻思維。